-
配资推荐网 荷兰归还119件贝宁青铜器,尼日利亚迎流失文物最大规模回归
发布日期:2025-02-23 22:20 点击次数:131荷兰归还119件贝宁青铜器 尼日利亚迎流失文物最大规模回归配资推荐网
2025年2月19日签署协议 欧洲殖民历史遗留问题迈出关键性纠偏
当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展柜渐次清空时,西非几内亚湾的海风正裹挟着历史的回响。2025年2月19日,荷兰与尼日利亚签署文物归还协议,119件贝宁青铜器跨越128年时空重返故土。这场被《国际先驱论坛报》称为“21世纪文化马歇尔计划”的行动,恰似《资治通鉴》中“物归原主”的现代演绎,在殖民历史与文明正义的天平上投下重码。
珠还合浦终有时
此次归还的青铜器中,一尊16世纪奥巴国王鎏金头像最受瞩目。其面部鎏金层在博物馆恒温箱中保存如新,却掩不住1897年英军火枪在基座留下的裂痕。荷兰文化部长布鲁因斯签署协议时,援引伏尔泰《风俗论》中“文明的真谛在于修补过失”的箴言,此举暗合唐代陆贽《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》所述“改过不吝,从善如流”的执政智慧。
展开剩余72%尼日利亚文物委员会主席霍洛韦手持协议文本,其情状令人想起《后汉书》中“张纲埋轮”的典故——这位考古学家耗费二十载光阴编纂流失文物图谱,终使谈判筹码从2016年的3件跃升至今日规模。协议特别条款规定,荷兰将资助建立贝宁文物数字档案库,效仿司马迁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”的修史精神,为文明记忆上双保险。
裂帛之痛启新章
这批青铜器的归途,映射着殖民史的“创伤地理学”。1897年英国远征军焚毁贝宁城时,3000件珍宝被装箱运往利物浦,其场景恰如杜牧《阿房宫赋》所述“鼎铛玉石,金块珠砾”。荷兰通过东印度公司获得其中部分文物,却在2025年选择以“文化外交”替代“枪炮外交”,此转变暗藏《贞观政要》“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”的深意。
文物移交的技术细节更显匠心。荷兰采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匹配青铜器微量元素,其精准度堪比宋代《宣和博古图》的考据功夫;尼日利亚启用防震气垫运输箱,设计灵感源于明代郑和宝船的“水密隔舱”技术。而鹿特丹博物馆自愿归还的6件珊瑚王冠,其决策过程再现了伯夷叔齐“耻食周粟”的气节。
破镜重圆鉴古今
贝宁青铜器的艺术价值,恰似《考工记》所述“天有时,地有气,材有美,工有巧”。16世纪的失蜡法铸造技艺,令铜合金表面呈现丝绸般光泽;象牙雕刻的奥巴皇后像,其发辫纹路细过《核舟记》中的窗棂雕花。这些曾被欧洲殖民者称为“野蛮人艺术”的杰作,如今在拉各斯新建的贝宁文明馆中,与达·芬奇手稿并列于人类艺术圣殿。
此次归还引发连锁效应。柏林民族学馆宣布重新评估450件贝宁藏品归属,巴黎吉美博物馆启动非洲文物溯源工程。就连大英博物馆也松动立场,其馆长引用《拿破仑法典》中“财产权不得对抗公序良俗”条款,暗示可能调整百年不变的馆藏政策。此般转变,恰似苏轼《晁错论》所言“天下之患,最不可为者,名为治平无事,而其实有不测之忧”。
立木南门树典范
荷兰此举开创的“阿姆斯特丹模式”,包含三大创新:其一,设立第三方文物评估委员会,成员涵盖非洲酋长后裔与欧洲艺术史家,效仿战国时期“稷下学宫”的辩论传统;其二,创建文物数字孪生系统,令归还品同步留存虚拟影像,暗合《周易》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”的哲学;其三,签订十年期文化交流对等协议,尼方将出借38件文物赴荷巡展,重现盛唐时期“胡商带宝货,万里赴长安”的文明互鉴。
更深层的变革在博物馆学领域发酵。欧洲多家机构修改藏品说明牌配资推荐网,将“获得”改为“殖民劫掠”,阿姆斯特丹大学更开设“文物追索伦理学”课程。正如《礼记》所言“玉不琢不成器”,这场跨越世纪的文物归乡探秘,不仅重塑着博物馆的伦理坐标,更在文明冲突的裂隙中浇筑出新的对话桥梁。当贝宁青铜器上的奥巴国王眼眸再次注视故土时,那些曾被枪炮撕裂的历史经纬,正在文化自觉的织机上缓缓修复。
发布于:广东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