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场内配资平台 多家上市银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提升超40%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4-12 22:09    点击次数:50

    场内配资平台 多家上市银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提升超40%

      在政策支撑推动下场内配资平台,绿色金融近年来迅猛发展。

      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梳理近期发布的上市银行年报,2024年多家机构绿色金融贷款余额同比增幅超过40%,部分机构同比增幅甚至一度超过100%。

      记者采访了解到,2024年绿色金融业务规模持续扩大,产品谱系向立体化升级,在传统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基础上,不断衍生出创新型产品。但目前绿色金融标准欠缺统一,“洗绿”现象和过度包装的仍存在,应尽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的统一和协调,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。

      绿色信贷额度大幅提升

      Wind数据显示,截至4月9日,公示2024年财报的上市银行中,多家银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同比超过40%。

      城商行和农商行中,2024年瑞丰银行(601528.SH)绿色金融贷款余额为45.94亿元,同比增长144.62%;郑州银行(002936.SZ)绿色金融贷款余额为91.46亿元,同比增长123.73%;青岛银行(002948.SZ)绿色金融贷款余额为373.49亿元,同比增长42.91%。

      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,多家银行同比增幅超过20%。Wind数据显示,2024年中信银行(601998.SH)绿色金融贷款余额为6005.65亿元,同比增长30.84%;农业银行(601288.SH)绿色金融贷款余额为4.97万亿元,同比增长22.76%;建设银行(601939.SH)绿色金融贷款余额为4.70万亿元,同比增长21.13%;民生银行(600016.SH)绿色金融贷款余额为3234.59亿元,同比增长22.41%。

      安永大中华区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菁表示,绿色金融业务规模近年来持续扩大,绿色信贷是银行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渠道,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,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6.6万亿元,同比增长21.7%,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4.5个百分点,全年增加6.52万亿元。分用途看,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、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5.68万亿元、9.89万亿元和5.04万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19.8%、25.6%和19.6%;同时,绿色金融产品谱系向立体化升级,在传统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基础上,不断衍生出创新型产品。

      从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特点来看,李菁指出,目前银行更加重视风险控制。随着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,银行对环境风险的认识和管理不断加强,将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纳入金融风险的分析考量之中,压力测试覆盖范围从高碳行业扩展至房地产、农业等气候敏感领域。通过完善风险管理体系,加强对绿色金融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监测,降低环境风险对金融业务的潜在影响;同时,治理机制不断完善。多家银行设立了绿色金融事业部或专营机构,加强了内部考核机制的完善,从董事会层面、总行层面到分行层面成立相关工作组、专班和专岗。例如邮储银行(601658.SH)将绿色信贷、ESG(环境、社会和治理)风险等相关指标纳入总行相关部门和分行绩效考核体系,实施差异化经济资本调节系数,对绿色信贷、绿色债券给予FTP(资金转移定价)优惠,以引导资源向绿色金融方向倾斜,提高绿色金融业务质量。

      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陆岷峰告诉记者,2024年上市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已达较高水平,虽然相较于以往三成至五成的高增长有所放缓,但目前仍保有较高增速。具体来看,首先,银行业逐步从快速发展阶段过渡至更加精细化和稳定化,绿色信贷质量的关注度显著提升。其次,产品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。商业银行通过创新绿色信贷、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,将服务覆盖至能源、交通、农业等重点领域。例如,海南自贸港政策强调农村绿色项目的金融支持,有力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。再次,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。银行引入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优化绿色金融流程,如通过智能风控升级风险评估管理,这表明科技已经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。最后,政策和市场形成双轮驱动。“双碳”战略和乡村振兴政策明确塑造了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,例如,海南省通过清洁能源和生态农业等领域的政策改革,有效激发市场活力。

      绿色金融标准须完善

      某华中地区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记者,目前绿色金融认定标准暂未完全统一,部分项目实际包装成绿色金融项目借款,实现更低成本的借贷,对机构来说,在风险可控前提下,也想通过合作推动绿色金融贷款数额的提升,完成考核任务,总体上,部分机构绿色金融贷款额度或存在一定水分。

      目前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存在哪些问题?陆岷峰认为标准欠缺统一。第一,绿色项目的认定标准尚不完善,尤其在农村地区,由于缺乏分行业认定标准,“洗绿”现象和过度包装的风险较为突出。第二,数据披露透明度不足。部分银行未公开绿色资金的流向和环境效益,导致社会难以进行有效监督,也影响了公众对绿色金融的信任。第三,区域发展不均衡。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源和服务更为集中,而中西部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绿色金融覆盖率不足,进一步限制了地方经济均衡发展。第四,风险防控压力增加。绿色项目周期较长且回报不稳定,同时受气候政策调整和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,增加了银行管理的复杂性和风险。

      李菁指出,目前绿色金融业务不足主要体现在:一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,绿色金融标准有待完善。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加强环境立法,虽然有关政策规定较前几年有所增加,但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需要进行补充、确立,目前仅有地方层面出台《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》以及《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》。在标准层面,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绿色项目的定义和分类存在差异,这增加了银行在跨境业务中的操作难度,同时增加了“洗绿”“漂绿”风险。如部分项目因标准模糊被包装为“绿色”,某些“转型金融”项目未明确减排路径,削弱绿色金融市场信任。二是绿色项目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透明度不足,主要体现在披露内容不完整,缺少绿色项目的环境效益、潜在环境风险等关键信息;披露格式和标准不统一,使得不同银行间信息缺乏可比性;披露频率低,难以及时反映绿色金融业务动态。另外,信息不对称也成为一大严峻挑战。一方面,银行难以全面掌握企业绿色项目的真实环境绩效,如企业是否如实落实环保措施、污染物实际排放量等。另一方面,投资者因银行披露信息有限,无法准确评估绿色金融产品风险与收益,影响投资决策,阻碍了绿色金融市场资源有效配置。

      对于绿色金融业务发展,李菁建议,首先,推动绿色金融标准的统一和协调。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,明确绿色金融定义、分类和监管要求,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。银行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,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合作与交流活动,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、加强跨国金融机构合作等方式,提升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绿色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;同时,加强风险管理。建立健全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,完善风险识别、评估、监测和控制机制,将环境、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风险评估框架,提高对绿色项目风险的管理能力。提高自身的评估和风险管理能力。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机制,加强对绿色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监测。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、建立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等方式,提高绿色金融业务的透明度和可信度。

      陆岷峰告诉记者场内配资平台,应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和认证体系。第一,从国家层面逐步细化行业分类的绿色项目目录,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制,提升市场公信力并杜绝“伪绿色”项目的流入。第二,加强科技赋能与数据治理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资金流向的全流程追踪,确保用途透明,同时引入数据加密和权限管理措施,保障环境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。第三,推进政策协同与激励机制。利用财政贴息、奖励补贴等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项目,例如借鉴海南农村电商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的经验,并推广至其他地区。第四,重视能力建设与国际合作。通过培训绿色金融从业人员,提高基层金融网点的服务能力,另外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,借鉴全球先进经验,促进跨境绿色金融合作。